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8:41:07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中国哲学思维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存在、本质和价值的问题,即人生的意义问题,不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以及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。
这一点就连具有批判精神的王夫之也不例外。要实现本心,不能离开知觉作用,但又不能停留于知觉作用,不离只是手段,超越才是目的。
因为他们所讲的形而上之道或形而上之理,都不离形而下者而存在,即不离经验世界而存在。[21]人生而静以上就是形而上者之道,是人性的真正来源,之所以不容说,是因为它只是潜在的可能性,尚未实现为具体的人性。只有进到极的境界(极也是存在),才能游于无小无大,冥于不死不生。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张载说:形而后有气质之性,善反之,则天地之性存焉。[10] 一方面要实现超越,达到形而上的存在,另方面又不能离开形体,还要全身养生。
三、实现真我 前面我们有时用自我实现来表达中国哲学思维的特征,实际上,不能简单地说,中国哲学提倡实现自我,但是可以说,中国哲学主张实现真我。心不仅是一身之主宰,而且是万物的主宰,但只有心理合一才能作主宰。由于这不是以主客体相分离为特征的对象认识,而是以主客体合一为特征的本体认知,因此,它不需要物交物那样的见闻之知,因而也不需要概念分析和推理,只能通过自我体验才能实现。
由体而达用的自我实现同由用以达体的自我认识,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,二者是相辅相成、不可或缺的。[30] 当喜、当怒之间,有一个当然之则,这就是理,也就是性。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,天地万物之所以能与我一体,是由于有心中之仁。于万物为一,无所窒碍,胸中泰然,岂有不乐。
从万物一体的观点去看,人与自然界已融为一体,没有分别,人就是自然,自然也就是人,自然界之所以活泼泼地,充满了生机,富有生意,是因为投射了人的主体意识,是主体体验的结果。良知是不能分析的,不能用知性的方法认识什么是良知,只能在自我体验中使其完全呈现、呈露或实现。
毫无疑问,语言属于概念系统,是名理之学。自然界的生生之德是通过人的生生之意即所谓仁体会出来的。这同楚人的理解很不相同。张载提出大其心以合天心,但是天并不是真有一个心。
它要求去掉形体之蔽,有我之私。人固然离不开自然界,但自然界也离不开人。墨子虽然主张非乐,但他并不反对从逻辑上作出解释。道家所说的无心之心,体道之心,就是这样的心(关于这一点,下面还要讨论)。
今我问曰‘何故为乐,日‘乐以为乐也,是犹曰何故为室,曰室以为室也。[45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二。
就体验的实际内容而言,儒道之不同在于,儒家提倡伦理本体,道家提倡自然本体。未发之体既是心的本体存在,因而也是天人合一的本体境界,敬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根本方法。
[76]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体验所得之知是无限的,绝对的,也是整体的,一般的对象认识则是有限的、相对的,也是部分的。凡是视觉健全的人,都知道什么是黑、什么是白。这样就能除去自私用智之心,不以外物为对象而进入真正的体验状态。[44]《横渠易说·上经复卦》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必须返回到主体自身,通过情感体验及其意向活动,反情以和其志,通过自我体验以调节自己的道德意志,实现人生而静之性。
朱熹以人欲尽处,天理流行[71]为真正的乐,这也是一种体验。同儒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墨家。
君子所性,虽大行不加焉,虽穷居不损焉,分定固也。情感只能自我体验,不能靠认识去理解,因而不属于认识论范畴。
他提出为仁之方,在于忠和恕,忠就是推己及人,已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[23]。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
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,不过,这里明确提出本体的概念。心勿忘,勿助长,既不可忘失,亦不可助长,顺其自然之势,加以培养。玄学家所说的意,显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,同时又是主体论的说法。周敦颐所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(无欲故静——自注),立人极焉[40],就是主张排除私心杂念,在静中体会中正仁义之性,这就是立人极。
朱熹虽然重视经验知识对于体验的重要作用,但心中之乐毕竟是而且必须是由自我体验而得,任何知识都不能代替这种体验。沿着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,必然走上道德情感论,发展为道德形上论,提倡出于情感而又超情感的道德理性,以此解释人的本质,说明人的存在。
由于思维中渗透了情感评价的因素,从而使理论思维(以及一般思维)具有温色的特征,而不是冷色或灰色的纯理性思维。他认为,仁的定义既然是爱人,而人是一个类概念,所有的人都应该包括在内,爱人就应该爱所有的人,也包括爱自己。
所谓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[35]就是这样的体验。鱼有没有乐,在认识论上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,但是在自我体验中,完全可以说,鱼有一种乐。
陆九渊主张在静中体验自己的本心,本心既是未发,又是已发,二者是合而为一的。这里所谓一,是纯一而无杂的意思,也就是纯其心而已[42],仁义礼智四者,动静言能视听无违之谓纯[43]。其立论的主要根据,正是内在的心理情感及其经验(详细内容以后还要谈)。人在情绪情感极好的情况下,就会有这种体验,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,完全融化在自然界,感受到一切都在欢笑。
人需要同情和互助,需要互相关心,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一致的社会秩序。其他各家,如名家,与墨家比较接近,道家则与儒家为盟。
按照理学思维,未发作为心之本体,是形而上者之性,已发作为心之作用,是形而下者之情,未发与已发的关系,是性情体用的关系。夫大道不称,大辩不言,大仁不仁,大廉不赚,大勇不忮,故知至其所不知,至矣。
这样的心,就是天地万物的主体,也是自我体验的根本出发点。作为主体原则,未发之中是天下之大本,已发之和是天下之达道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iat16.scrbblr.org